有幸參加袁博士的“認知學習”課程

他希望孩子不要只著重於認不認識三角形、知不知道拚圖怎麼拚

而是是否能活用及增加認知的技能

我的筆記

 

1:物品配對

2:顏色形狀

3:一般生活中的物品

4:圖文指令

5:理解力(看圖說故事,能否了解圖片的先後順序)

6:因果關係(因為 所以的了解程度)

7:男生、女生、形容詞等輕、重、高、矮的認知

8、星期幾?今天天氣如何?上、下、內、外、裡面、中間 同類型語法,內容不同的認知

9:日常生活的解決技巧、解決問題的能力、生活層面的認識
   如:肚子餓


*專注力*
1:在教導孩子的時候,他是否能把注意力放在你身上
2:回饋重點
     當表現好、答對了你怎麼給予正向的肯定

前因-->行為 -->結果回饋

*糾正的步驟*

重覆問一次問句、執行一次正確的答案而 不能用聲音(如叮咚、叭叭)、表達錯還是對 。會造成孩子的挫感忍受度低


三種配對概念(請按步驟引導孩子)

1:2D&2D  如圖片配對
 

2:A 3D&3D 一樣的和一樣的 用實物、形容詞要看的到、摸的到、聞的到、吃的到 不要用圖片

例如蘋果好吃嗎?如何好吃?孩子光看圖哪裡能自己感受?

     B 3D&2D 實物和圖片
3:2D&3D 如車圖片和車實體
      (較難、因為孩子的第一眼會先看3D,先看物再看圖~訓練是能否看圖找物)

實行配方以三組較佳
配對完很重要的關鍵要會“指認”(不一定要手指出、眼神、口說都可以)

提示:
1:肢體(指、碰 示範)
2:目標要突顯(大另一個物體兩倍、單純物體 如一隻大狗一隻小狗 同類型或不同 大小反差、同種)

3:類化能力
是否能認得同種東西、不會因變數太多而混淆(這能力較差的大多是範例練習不夠多)

其次非常重要的是“人” 是否只會常陪伴他的、教導他的人有反應
所以不要固定同一個人教導、教也要“換場所”“換人”

***最重要的類化能力***(現在孩子最缺乏也最弱)

不會舉一反三
加強技巧、提昇類化能力
1:配對、指認 命名交錯執行

2:船在哪?(請孩子指出來)

3:拿起物品問:這是什麼?型能的東西要會活用

這些關係到“視覺記憶”(如抄連絡簿)

4:拼圖 一般的拚圖都有模型版,孩子有沒有辦法看著模型版不拚入,而是放在旁邊拚呢?

5:用拿取的數數(數哪些、何時結束)

6:用骰子 先學數量

**量的認知**

一、分類 愈生活化的東西愈好

如衣服分類、分出爸爸的、媽媽的、孩子自己的

(KEY POINT )大量練習很重要、已熟悉此項目再做更換、經驗的累積、經年累月。切勿操之過急

二、 不同情境該有的行為、學習觀察力(事件順序、視覺)

如玩溜滑梯時-->能觀察滑梯下是否有人,若有人該怎麼辦?
這個我有教過浩淇也當下分享給博士
我說我會說若有人要等別人走了才能溜下去、請別人走開時要怎麼說
博士就提到說這就是一個孩子對環境有沒有觀察力

超市買東西->是否知道要結帳才能帶走物品
餐廳吃飯->點餐,看菜單、觀察周圍的人
遇到陌生人

事件順序的認知強弱:視覺

語言弱:聽覺敏銳度低

自己可以做道具、例如外出遊玩的照片請路人幫忙拍先後順序用自己的照片來教學孩子會更有興趣
這個重點就是:多帶孩子外出、用孩子有的經驗來教 才會更事半功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雙寶媽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